北宋崇明寺古建筑勘察探究之一
崇明寺中佛殿,始建宋开宝四年(971)殿身面阔三间,进深六椽,单檐九脊顶,筒板布瓦盖顶,上施琉璃吻兽。该大殿木结构建造形式在许多方面沿袭了唐代制造方法及形式,大殿围合木柱同等高度,柱头上(额枋上)没有设置普拍枋。
普拍枋,是位于阑额之上、柱头之间。用来加固木柱子与阑额的连接,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,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,主要作用承托斗拱及斗拱以上的木架作用。
斗拱:斗拱七铺作,双抄双下昂,昂为批竹式,昂尾压在四椽袱下皮。补间斗拱五铺作,双抄偷心造(偷心造是木结构斗拱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斗拱构造形式之一,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,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 ,应列有七列横拱,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,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)。
中佛殿为宋代原物,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。为高平现存古建最早的宋代建筑。特别引人注目殿内的一对“断梁”结构非常特殊,可称“神来之笔”。大木结构由两根同等木料直径、及同等长度的短梁对接而成。(位于.草栿)断梁正中缝下,用顺栿串承托,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拱后尾上,巧妙地将木架荷载力均匀地传递到前后檐部柱头之上,是古代民间匠师精心设计、巧妙运用上悬挑杆与下悬挑杆的传递(古桥梁的拱形构造原理)伟大创举。
文章原创.傅延庆
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