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光寺东大殿
唐(公元857年)
山西省五台县(原创)
佛光寺,原为五台山名刹,北魏孝文帝时(公元471年——499年)创建,唐武宗“会昌灭佛”时毁坏,唐大中十一年(公元857年)重建,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新村。佛光寺坐东朝西,东大殿是其正殿,在全寺的最后一重院落中,位置最高。
东大殿建在高约0.9米的台基上,面阔七间、30.48米,进深四间、18.12米,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合成,面积552.3平米。大殿为八架椽,单檐五脊顶(庑殿顶),殿身四周柱头上和补间处皆设斗拱承托屋檐,斗拱巨大,断面面积约为晚清斗拱的十倍,殿檐探出达3.96米,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。梁思成先生认为此殿“斗拱雄大,出檐深远”,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。
佛光寺东大殿本身即为唐代木结构建筑,平面采用的是金厢斗底槽。大殿立面主要是由屋架层、铺作层、柱网层三部分组成。
唐代建筑,所以屋顶平缓,并且鸱尾对准的是左右第二缝梁架,就是铺作层和柱身的比例是1:2,并且柱高和开间的比例略成方形,尽间有所减小。唐早期建筑“枋”构件的截面宽高比1:1或1:2,宋构件的截面宽高比3:2最经济合理。清代建筑梁栿宽高比的10:12(5:6)等。


|